【编者按】大学之华,非止于楼宇成林,更在于精神之光璀璨夺目;大学之宏,非止于空间之广,更在于心灵辽阔无垠;大学之雅,非止于书山堆砌,更在于文化代代相传,历久弥新。办学以来,武汉晴川学院坚守育人初心,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,赓续中华文脉,激发师生爱校情怀,形成师生公认的文化标识,引导晴川学子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,共同书写教育强国时代答卷。结合学校历史、发展成果和办学特色,由国学名师,著名诗词研究、文化传播学者,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,晴川书院院长李敬一教授创作,武汉晴川学院董事长、校长汪彬教授审校的《晴川赋》,现正式发布。
“人杰地灵,楚材苒苒,黉宫起于江夏兮,学府名自晴川……明体达用,以德为先,培英育才树人兮,兴教利国奉献……壮哉吾校,美哉我园,倚日月之长歌兮,共妙笔赋新篇。”2025年1月12日,在武汉晴川学院校赋——《晴川赋》发布会上,国学名师李敬一教授的倾情解说,惊艳全场。校长助理、教务处处长张涛教授,传媒艺术学院院长刘丽群教授及教师代表,深情朗诵《晴川赋》全文。学校的成长与荣耀历历在目,令人自豪;美好愿景跃出画面,激励着全体晴川人。
“《晴川赋》作为全国高校所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辞赋作品之一,写得非常好,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绝妙美文!她既传承了辞赋文体所倡导的温文尔雅,又保持了辞赋所主张的通俗易懂特点,该赋大开大合、章法严整,可颂可读可唱,将古老的文学体裁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。”武汉晴川学院董事长、校长汪彬教授兴奋的说。

《晴川赋》全文共528字,分为四部分,第一部分以“翘楚之校,流长源远,珞珈故颜犹美兮,福土仙壤龙泉”,开篇,精炼勾勒了晴川学院的办学历史、校园美景及社会影响力,引人入胜;第二部分则以“明体达用,以德为先,培英育才树人兮,兴教利国奉献”为核心,详尽阐述了晴川的教育理念、师资盛况、内涵建设,令人心生向往;第三部分从“莘莘学子,萌萌万千,青蓝异质施教兮,励志以求精专”,颂扬了晴川清新的学风、清朗的教风及清良的校风,展现了其卓越的育人成果;第四部分则以“壮哉吾校,美哉我园,倚日月之长歌兮,共妙笔赋新篇”收尾,豪情满怀地展望了晴川未来的发展蓝图,振奋人心。
全篇三章叙事,末节抒情,述中多议,虚实相生,内容宏博大气,引经据典,信手拈来犹如举手摘星。行文则遵循传统“赋”的格式,骈四俪六,句句对偶,逢偶押韵,一韵到底,文白交融,雅俗共赏,节奏明快,情感充沛,读来令人热血沸腾。

赋,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学体裁,在李敬一教授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。作为当代赋体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,李敬一教授曾创作《中华颂》献礼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十周年,《湘女赋》刻碑于长沙湘女广场,《嫘祖赞》刻碑于宜昌嫘祖公园,还有为纪念李时珍而创作的《医圣祭》(中央电视台播出),以及为致敬国安战线而创作的《国安赋》(学习强国发布)。《晴川赋》则是他在赋体创作中的又一璀璨明珠。
谈及创作背景,李敬一教授表示:“《晴川赋》的诞生正当其时。”他认为,晴川历经十八载春秋,恰风华正茂,亟需一份总结与宣言;同时,正值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关键节点,《晴川赋》能够全面展现学校的辉煌历史、优美环境,提炼办学理念与特色,彰显办学成就与校园文化,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,共同推动学校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迈进。创作过程中,李敬一教授在广纳晴川师生代表建议的基础上,反复打磨,数易其稿,最终完成了这篇凝聚了晴川人集体智慧的《晴川赋》。

发布会现场,汪彬校长为李敬一教授颁发了感谢状,深情致谢李敬一教授。他表示,《晴川赋》淋漓尽致地彰显了晴川品格,唱响了晴川精神,是晴川独树一帜的亮丽文化名片。
“我在晴川工作十年了,亲眼见证学校的披荆斩棘和一路壮大。”“我和晴川已结缘15年,晴川早已是我的第二个家。”“有幸在这个充满大爱的校园里奋斗,心中充满了自豪。”……发布会后,教职工们难掩激动之情,纷纷表示受《晴川赋》感召,大家将更加坚定地与学校同呼吸、共命运、齐奋进。
